close

Craniosacral Technique(2)


戴銘宗物理治療師


 


頭顱骨異常所產生的問題


1)額骨:


●額骨因為在解剖上直接與眼睛及靜脈竇(sinus)的問題有關,所以當這區域有鬱血(congestion)與不舒服的感覺時,通常與額骨的活動度異常有關,另外,額骨因為直接與大腦鎌相連,所以會影響腦內的體液循環。


●額骨最常出現異常的原因是直接受到撞擊所導致的。


 


2)蝶骨:


●前六對腦神經(有的是部份分枝,而嗅神經則是經由蝶骨小翼上方)分別會穿過蝶骨到達眼框部(eye socket),所以當蝶骨有功能上異常時,可能會出現視覺、聽覺及三叉神經等方面的問題。


●蝶骨上方位有腦下腺體(pituitary gland),所以當蝶骨有功能上異常時,可能會影響到內分泌的功能,所以蝶骨算是所有頭顱骨中影響範圍最廣泛的,小至頭痛,大致情緒方面的障礙。


 


 


3)顳骨:


●聽孔(auditory canal)直接穿過顳骨,內聽道(internal auditory meatus)同時伴隨有顏面神經與聽神經的經過,而三叉神經則是直接與顳骨的岩部(petrous portion)有所接觸,至於頸靜脈則是穿過由枕骨與顳骨所形成的頸靜脈孔。


●另外顳骨因為是小腦天幕的附著處,所以經由小腦天幕的交互性膜張力(reciprocal tension membranes)的變化,可以影響到其它的頭顱骨。


●顳骨的影響非常廣泛包括喪失平衡功能、嘔吐(vertigo)、噁心(nausea)、慢性頭痛、聽力障礙、內耳感染、耳鳴、三叉神經痛等。


 


4)頂骨:


●頂骨因為直接與大腦鎌相連,所以會影響腦內的體液循環。


 


5)枕骨:


●枕骨隆突(inion)是枕骨外表面的一個標的物,主要是項韌帶(ligamentum nuchae)的附著處,而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經由舌下孔(hypoglossal canal)出來後越過枕骨髁(condyle)上方,至於舌咽神經(glosspharyngeal nerve)、迷走神經(vagal nerve)、副神經(accessory nerve)則是經由枕骨與顳骨所組成的頸靜脈孔(jugular foramen)穿出。


●當頸椎C 0C 1關節有問題時,不管是因為姿勢的關係或是枕骨下肌群(suboccipital muscle)異常緊繃,對於枕骨的活動度都會有所影響。


●由大腦鎌、小腦鎌及小腦天幕等所形成的交互性膜張力(reciprocal tension membranes)的變化,也會影響枕骨的活動度,因為枕骨是分別有大腦鎌、小腦鎌及小腦天幕等附著。


 


6)篩骨:


●嗅神經(olfactory nerve)位於篩板(cribriform plate)上方,從這裡支配著黏膜(mucous membranes)的功能,提供人體有關的嗅覺訊息。


●當靜脈竇(sinus)有發炎情況時,篩骨會出現腫脹及疼痛現象。


 


7)上顎骨:


●上顎骨的異常主要是會造成頭痛、顏面痛及靜脈竇等方面的問題,另外一點則是與情緒障礙有關,因為吃東西的方式有時是一種情緒上的顯現。


 


 


Craniosacral Technique的經典手法


 


1CV--4:這個手法主要是一種放鬆身體的手法,因為它可以改善腦內的淋巴循環及加強頭顱骨間的節律性運動,所以它可以減低頭痛、降低發燒現象、減緩靜脈竇充血現象,另外一點則是它也可以降低交感神經系統的張力。


處理方法:個案平躺於床上,治療師坐於個案頭部方向,雙手十指交叉,以大魚際肌(thenar eminences)分別置於個案外枕骨粗隆兩側,先感覺個案頭顱骨的活動度,在慢慢微調進入個案頭顱的活動中,在頭顱骨活動的伸直期(extension phase)時,用前臂屈肌施以輕微的壓力,意圖加大頭顱骨在這時期的活動度,而在彎曲期(flexion phase)時,則是阻抗著頭顱骨的擴張現象(widening),注意不可以施力擠壓,而是僅僅阻抗而已,當幾個週期後,你會感覺到個案在呼吸型態上會有所改變,甚至個案身上會出現出汗現象,當你的雙手感覺到一陣緩意,而雙手下有種軟化(softening)的感覺時,這表示個案目前達到一種靜止點狀態(still point),也就是說頭顱骨的活動會突然停止,此時,你仍必須維持著固定的施力,直到你感覺到兩側同時出現一個強大的反彈力,好像要把你的手推開似的,這時你就可以放開阻抗力,但還是繼續接觸著,隨著頭顱骨的自然動作,同時評估活動度上是否有改變,若有,則算是完全一次的治療,若沒有,則是重複此步驟,一般以重複五次為限。




2Parietal lift:這個手法主要可以經由上矢狀竇(superior sag    ittal sinus)改善腦內的循環,處理方法個案平躺於床上,治療師坐於個案頭部方向,雙手四指置於個案頂骨兩側,靠近頂骨與其它頭顱骨的接縫處,大拇指交叉相疊,形成一槓桿支點,先以四指施以輕微的壓力向內,然後以拇指當固定端,對頂骨產生輕微的拉力,此時你所感覺到的阻力主要是來自大腦鎌,在2到5分鐘之間,你會感覺到頂骨出現外擴且上提的感覺,有點像是頂骨在你的雙手中漂浮著一樣,這表示大腦鎌的異常張力有放鬆了。



3Sphenoid lift:處理方法個案平躺於床上,治療師坐於個案頭部方向,雙手四指交叉至於個案枕骨下方,大拇指至於蝶骨大翼上,先是大拇指往下輕拉,好像是要把蝶骨塞進枕骨裡,接著感覺一下蝶骨在這方面的活動度,然後把大拇指往上輕推,這對蝶骨基部接合處(sphenobasilar junction)會產生一個減壓(decompression)的效應,另外對小腦天幕會產生牽引力(traction),也是感覺一下蝶骨在這方面的活動度,找出哪一個方向的感覺是省力(ease)的方向,然後導引著組織朝向這個方向,維持在一方向一段時間後,你會感覺到有一股動作力,也就是組織要開始活動了,可能是推力也可能是拉力,然後追隨這樣的動作,且意圖使其在伸直期與彎曲期的動作加大,注意不可施力過大,當達到一種靜止點狀態(still point)時,放鬆你的施力,但還是繼續接觸著,直到感覺動作又重新出現為止。




4bitemporal rolling:處理方法個案平躺於床上,治療師坐於個案頭部方向,雙手四指交叉至於個案枕骨下方,大拇指至於乳狀突(mastoid process)上,而大魚際肌則是置於顳骨的乳狀區域,在彎曲期時(flexion phase)先是大拇指師輕微力於乳狀突上,這會加大顳骨在彎曲期的動作,而在伸直期時(extension phase)則是把大拇指力量放掉,讓顳骨隨自然動作的路徑回去,在回去路徑中,再由大魚際肌施力,這會加大顳骨在伸直期的動作,你可以加快這rolling的動作,加快rolling的速率可以促進腦脊髓液(CSF)的波動,減慢動作則可以促進放鬆的效果。




5falx cerebri release:處理方法與上述不太一樣,個案平躺於床上,治療師坐於個案頭部方向,治療師一手置於個案前額中指與無名指分別橫跨額骨中線兩側,而掌根剛好位於冠狀縫(coronal suture)上,另一手則是至於枕骨隆突(inion)處,以二到三根手指施輕微力朝向額骨中線,維持著這樣的施力,直到感覺組織放鬆為止。



 


圖片來源與參考資料


1.Craniosacral Therapy by John E. Upledger and Jon Vredevoogd


2.Cranial Manipu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by Leon Chaitow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