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間作用力線(5)


戴銘宗物理治療師


 


 


各部位的骨間作用力線


1)上肢與下肢:上肢與下肢的骨間作用力線,根據Paul Chauffour與另一位學者E.Voll的經驗,正好與中醫12經絡的走向有關,以作者的經驗曾經治療一位37歲頭痛的個案,經檢察顯示在左腳掌第四蹠骨的骨間作用力線有問題,且是主要的問題區(primary lesion),而這條線剛好是中醫經絡中的足少陽膽經,在做完治療後,個案雖然出現的噁心、神經緊張的反應,但過了2小時後所有症狀都消失了包含頭痛問題。


 




2)頭顱骨的骨間作用力線:頭顱骨的骨間作用力線出問題在一些症狀上佔有重要地位,如疲乏(fatigue)、憂鬱(depression)、頭痛(headache)、耳鳴(tinnitus)及眩暈(vertigo)等等。


 



3)脊椎與骨盤:脊椎可說是一個類似三足鼎構造所堆壘出來的架構,這樣的架構使得其中的骨性分隔帶(osseous trabeculation)能夠傳送及驅散作用於前柱(椎堅盤與椎體)與後柱(小面關節)的外力,因為這分隔帶系統(trabecular system)本身是擴展到脊突(spinal process),所以我們可以經由脊突施壓來察覺各個脊椎對於分散外力的能力,在臨床上常會遇見到即使做了整脊或軟組織方面的處理,但是關節活動度還是不理想,這些難以處理的脊椎問題通常對已骨間作用力線的處理方式反應都不錯,經由在脊突的軸(axis of spinous process)上以recoil方式處理,就可以釋放脊椎內在的損傷,使得脊椎對於外力或是身體重量的調節能力會更好,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尾骨(coccyx),尾骨與脊椎間有一連帶關係,雖然是間接的,但只有尾骨與的作用力線是直接與脊椎的軸相連,所以只要尾骨的部分沒有處理,則脊椎方面的處理就會不完善。



 


4)頭顱骨的骨化中心(cranial ossification center):


     這是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骨化中心指的是在胚胎發育過程中首先骨化的區域,在頭顱骨的骨化中心如額骨、頂骨與枕骨都與精神有關。


A)枕骨骨化中心(the occipital ossification center):這各區域與個體的本能直覺行為有關,其損傷常見於新生兒上,也與彿洛伊德學說的口腔期有關。


B)頂骨骨化中心(the parietal ossification center):這各區域與個體的情緒系統有關,其損傷常見於青少年與婦女身上,這與彿洛伊德學說的肛門期有關。


C)額骨骨化中心(the frontal ossification center):這各區域與個體的心智功能有關,其損傷常見於成人身上,這與伊底帕斯情結有關。


 


上述的骨化中心個別都有左右兩邊,左邊的問題偏向最近發生的,會與某一事件有關,而右邊的問題則是傾向較深層且無意識存在的問題,個案本身也較不易察覺。


 


圖片來源與參考資料:Mechanical Link: Fundamental Principles, Theory, and Practice Following an Osteopathic Approach by Paul Chauffour, Eric Prat, and Monique Bureau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