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 Bike fitting(自行車配件),先談最適合尺寸!什麼是最適尺寸?請教過目前有訂製車服務的高阿丹先生下的定義:
1.
一定騎的很舒服。
2.
有最大的調整空間。
在這個原則下,如果一台車要去「適應」,基本你的設定就有再調整的必要,我們可以同意設定沒有對錯,但一定有範圍,不然車廠沒有必要作出那麼多尺寸的車架供車友選擇。那一個規格是可以提供「最舒適」與「最大的調整空間」可由一些步驟來嘗試。
第一件事,決定你的曲柄長:
在這個部分,找到的資料有:身高的1/10 、股骨長的18.5%、腿長x0.216....等等的參考資料,總括而言,太長的曲柄不利迴轉,太短的曲柄不利爬坡。我的身高166,胯下長78cm依各種算法都是在170mm以下倒是不用費心,我也試騎過172.5mm腿長的曲柄,完全就是個不舒服。如果還想多瞭解可參閱EUAQ版的6649篇談曲柄長的文章。另外Campy ‘07年新推出了177.5與180的腿長,可提供長腿車友更多的選擇。
第二件事,座墊高與膝迴轉點
坐墊高:
有幾個公式就是跨下長的0.865=BB到坐墊頂面或是腿長 x 1.09 =踏板軸心到座墊表面的距離,可以用這個長度作為的起始設定點,因為實際上踏板高低、坐墊軟硬、踩踏的方式都會影響這個高度,甚至有車友視登山或平地作不同的設定。另一個設定方法是坐在椅墊上腳後跟放在踏板上以腿打直的高度設為坐墊高。另外也可由背後觀察踩踏時屁股會不會左右搖擺作為高度的確認。另外補充:高度並非一成不變,登山賽調低一點,平路調高一點有助踩踏,一般約是在3mm的範圍內作調整。另外隨著膝迴轉點改變,要重新檢視坐墊高度需否須配合作調整。
調整坐墊高C.D.習慣先在黑呦喲的座管上貼上一截白色的電器絕緣膠布作記號(調高的話在切齊坐管束的位置,降低時先貼在預量位置 ),再來微調。
膝迴轉點:
這個設定方式爭議頗多,各方論述均有,最常見的設定點是在膝迴轉點切齊踏板軸中線或是膝蓋前緣切齊踏板軸前緣( 也有一說法:曲柄水平時,從前腳膝蓋前緣的垂直線切過曲柄前緣),以這個位置為中心點,膝轉點越前方股四頭肌群使用多於臀大肌群,加速快、力量大、耐力差,適合短距離高強度的使用方式,例如短距離的計時賽….等(這點也可在計時賽車坐管角普遍垂直於公路車上觀察的到,只不過計時賽車的設定還有更多是對風阻的考量)。膝轉點越後則反之,臀大肌群使用多於股四頭肌,力量小耐力佳適合長程公路賽。在台灣有眾多訂製車經驗的赫茲工作室白老闆建議以破百公路賽的使用情況,膝轉點後退約2~3cm,可保有舒適的騎乘來應付85%的巡航輸出,在需高輸出時臀部一用力,轉點會往前偏移回到中心點位置便於使用快肌的出力。我在改過設定後騎熟悉的 台北-福隆 破百路程後感受明顯差異(並不僅調整了膝轉點,包括坐墊高、手把坐墊高度差等均重新設定,設定過後不需用力,不需意念思考,騎乘姿勢自然就是前一篇轉髖的騎姿,讓我感到非常神奇)
事實上調整膝迴轉點並不是前後移動坐墊或是換一個座桿這樣單純,車架在設計時是已經考量了座桿的OFFSET,原設計位置是在坐管的中心線對上坐墊中心線再後退1mm左右,以ITALY品牌來說坐墊大多設計在27.6cm,從坐墊前緣量到13.9mm的位置對齊車架坐管中心線(不是坐桿)這個坐墊位置就是車架的原設計點,這時檢查一下你的膝迴轉點是否符合騎乘目標,如果是,那這個車架的座管角度非常適合你,如果不對再檢視一下偏差值作修正,如果偏差太大那麼你就要考慮更換車架,或嘗試訂製一個車架。大幅調動坐墊只是削足適履,改變了車架原始設計的特性(包含重心...等性能諸元 ) 。
前開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