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酸背痛及大腿酸痛是許多人都曾有過的經驗,很多人都以為是腰椎長骨刺引起的坐骨神經痛,症狀不嚴重時,吃個藥、休息幾天也許就可減輕疼痛。但是若疼痛情形持續沒有改善,甚至疼痛從腹股溝深層放射傳導到大腿內側或膝蓋,以致於造成走路一跛一跛,那時可就得由大醫院先進的檢查儀器,確認是否罹患了股骨頭缺血性壞死。
股骨頭缺血的病因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常出現於三十至五十歲的年齡層,以男性發生的機會較大,病因至今並不十分清楚,但臨床上可能引起的原因大約有四十多種,最常見的原因包括長期酗酒、類固醇濫用、潛水夫病、血液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風、股骨頭創傷後遺症...等,造成股骨頭血液微循環障礙,血液供應不足,引起股骨頭的無菌性細胞壞死。由於股骨頭的血液主要靠旋股內外側動脈供應,並沒有其他的多組動脈可代償供應,因此股骨頭的損傷比起身體其它部位的關節損傷更容易受到血液供應不足的影響,再加上髖關節活動性大,又是承載上半身體重及跑跳等活動的樞紐,外圍有臀大肌、臀中肌、腰大肌、髂肌、大腿內收肌、梨狀肌等肌肉及髂股韌帶、恥股韌帶、坐股韌帶等堅韌強大的韌帶包繞著,所以一旦出現股骨頭的壞死,容易引起髖關節周圍的這些軟組織的失衡與不穩定,而出現腹股溝深部刺痛並放射至膝部、疼痛性跛形、脊柱側彎、腰背酸痛等症狀。
臨床診斷與治療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或許僅有髖部的輕微酸痛,有時疼痛並不在髖部,而表現在大腿內側或膝部,常被當作是筋骨扭傷來處理,這時患者大多經過休息、減少負重或服用止痛藥物得以緩解,因此易被忽略而延誤診斷及治療的最好時機。病變早期的X光片多無異常發現,或者僅有一般性的骨質疏鬆改變。目前MRI檢查(磁震攝影)被認為是對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最敏感也最特異性的診斷工具。對於股骨頭壞死早期,僅有輕微的呈斑點分布密度改變,可藉由股骨髓腔減壓手術使股骨頭重獲血液供應,並且避免患肢承重。但對於晚期,已有明顯囊性變化、髖臼硬化、邊緣骨刺形成、股骨頭塌陷,就得接受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手術,才可改善髖關節的活動與功能。
由於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所以建議有類似症狀的病患,要儘早做檢查與治療,減少不良於行等後遺症的發生。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