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你要減輕患部疼痛,可以選擇類固醇注射」,當你到門診中聽到醫師向你這樣解釋時,你第一個反應是什麼?透過近年來媒體不斷的傳播,大家可以說是「聞類固醇而色變」,不過類固醇就像是一把利刃,用得好可以救人無數,用不好卻會要人命,所以最好讓自己有正確認識,好好的利用它。


 疼痛治療領域除了使用非類固醇性消炎藥(NSAIDs)、類鴉片藥、及鎮痛輔助藥外,各種的痛點注射和神經阻斷術可說是疼痛科醫師最常應用的法寶;而且醫師會在注射時,偶爾會添加類固醇來鞏固治療的效果。


 


 類固醇又稱「腎上腺皮質素」,是存在人體內正常情況下的分泌的賀爾蒙,除了控制身體的養份代謝如:葡萄糖、脂肪、蛋白質、電解質的平衡、影響免疫系統外,在特殊的情況下還會大量分泌,讓身體可以應付一些緊急的需要,所以又屬於「壓力性賀爾蒙」的一種。既然是人體自然產生的物質,理論上它就不可能是對身體有害的「毒藥」,之所以讓大眾聞聲色變,完全是因為過去被濫用的後果。


 


 由於類固醇藥物有穩定細胞膜、阻止疼痛神經纖維傳遞及抑制前列腺等發炎物質生成的作用,因而具有消炎特性,可以減輕骨破壞性疼痛、及神經或脊髓受擠壓引起的疼痛,此外,還能提高情緒、增加食慾,所以對疼痛整體性改善都有幫助。


 


 對癌症疼痛的病患而言,使用類固醇的情形相當常見,尤其是癌細胞快速擴散造成的疼痛,如:腦瘤引起的頭疼,或癌細胞轉移至脊椎骨,壓迫神經根等,往往需要給予大量口服或靜脈的類固醇才能減輕疼痛。


 


 但對於非癌症又有局部疼痛的病患,如果口服消炎藥效果一直不好,或用量已經大到產生副作用時,或是疼痛侷限一處,局部發炎也很明顯時,疼痛科醫師就會採用注射方式,將類固醇直接打入痛點或神經附近,這樣一來,就可以最低藥量,最短時間,達到消炎、消腫、及安定神經的止痛目的,也不至發生副作用。這種的注射技術可適用相當多的病痛,但仍須依據實際的病情,及臨床上病人個別的差異,來判斷是否需要注射類固醇。


 


 以疼痛門診最常見的下背痛為例,疼痛科醫師常採用特殊的類固醇注射術分別是「硬脊膜外注射」及「脊柱小面關節注射」,而且使用得當,往往有「藥到病除」、「一針見效」的神奇療效。進行硬脊膜外注射後,大多數都有背痛改善或明顯的下肢放電、麻痛減輕,若反覆注射2-3次,疼痛改善會更加明顯,腰椎可以活動的範圍也加大。


 


 但對背痛嚴重,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病患,醫師大多會合併類固醇以延長療效。有份研究調查了99位做過小面關節注射(共119次注射)的病患,發現疼痛完全恢復的佔了17%(疼痛時間超過三個月,並可以返回工作),改善超過7成(可返回工作)的也有25%,只有34%沒有進步。


 


 因此,許多肩頸部、腰部、或四肢部位的腱鞘、滑液囊、或關節內發炎以類固醇局部注射也有不錯的效果。例如疼痛科常做注射的幾類疾病:肩膀的尖峰下肌腱炎、臀部的薦髂關節炎或梨狀肌症候群、網球肘、高爾夫球肘或「媽媽手」等。


 


何時不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


 


當注射部位有感染或身體其他部位有感染性疾病時,不能以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當關節已經遭受嚴重破壞,局部類固醇注射治療將不會有任何益處。若是病患本身有凝血疾病或是正在服用抗凝血劑,局部類固醇注射將會造成注射部位的出血,所以注射時要非常小心注意。


 


身體有些部位的肌腱炎或滑液囊炎是不恰當,或者根本不可以注射類固醇,例如阿基里斯肌腱(就是後腳跟部的跟腱)、上臂的二頭肌腱(就是舉重選或健美先生最常展露的肌肉)等,這些地方經反覆注射後會造成肌肉或肌腱萎縮,甚至斷裂,不可不慎重。


此外不建議於34個月內多次的注射,因為將會造成注射部位組織的脆弱,如造成肌腱斷裂。


 


疼痛是許多人共通的經驗;而腰酸背痛、脖子酸痛、肩膀沉重、頭痛等,更是現代人常有的問題,其實骨骼、肌肉或關節的問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不過醫師應會進行完整評估,所以當下次有醫師說要注射類固醇治療時,不要太過驚慌,好好與醫師溝通,相信一定可以藥到病除。


 


附註


Markus:


這種注射治療對於性急與急性期的患者或許可以快速達到神效,但不可諱言,對於具有豐富經驗的物理徒手治療師,徒手治療手法也可以完成如此神奇的效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