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蓋痛,打玻尿酸、吃葡萄糖胺都不管用,難道只能繼續吃止痛藥?



對許多五、六十歲以上的病人而言,膝蓋痛是十分常見的病況,而依照醫生前述的說法,大部分的病情也都可以獲得改善。


但是,對許多四、五十歲或更年輕的病人,上述的療法卻不一定奏效。他們看過許多醫生,照了X光,醫生也說是退化、長骨刺;但打了玻尿酸,也吃了葡萄糖胺,卻還是沒用,只好繼續吃止痛藥。但是只要止痛藥一停,又開始痛。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會讓膝蓋附近產生疼痛的感覺,只要找出激痛點,給予正確的治療,再配合肌肉牽拉運動與強化運動,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人體的膝關節是由大腿骨(股骨)及小腿骨(脛骨、腓骨),以及當中的韌帶、軟骨組織所構成的。許多來自大腿的肌肉也以肌腱連接在膝關節附近。另外還有股神經、坐骨神經等在此彎曲分叉。因此膝蓋出現疼痛,合併活動度受限時,一般都會先想到是「膝關節退化症」。但往往患者會抱怨膝關節及服用保護膝蓋軟骨的葡萄糖胺類藥物後,卻未見好轉。


其實從生物力學的觀點,膝蓋部位的疼痛往往只是維持膝關節穩定的結構(如骨骼、肌腱、韌帶、肌肉、神經等)其中的一部份對於壓力無法代償的結果。由於長期過度使用,最終導致膝蓋間的軟骨,甚至骨頭磨損。如大腿或髖部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轉位痛、腰部神經根壓迫症,或者局部的滑囊炎、隱神經或膕肌的局部壓迫症候群等,通常是膝蓋軟骨磨損之前就已經受損了。而X光片所檢查出來的膝關節退化,有可能只是正常的磨損,或者老化現象所致,未必是膝蓋疼痛的初始原因。



肌筋膜疼痛症候群也會讓膝蓋附近產生疼痛的感覺,只要找出激痛點,給予正確的治療,再配合肌肉牽拉運動與強化運動,就能達到治療的效果。



以肌肉性的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所引起的前側膝蓋疼痛而言,臨床上最常看到的引起疼痛的肌肉有:


1.股內側肌(Vastus medialis)




2.股薄肌(Gracilis)




3.股直肌(Rectus femoris)




4.縫匠肌(Sartorius, lower trigger point)



 



5.內收長肌及內收短肌(Adductors longus & brevis)



 


臨床上,會有這樣的症狀,包括膝蓋前側或下側的疼痛緊繃感,合併有膝關節的活動度受限,做蹲下、站起等彎曲伸直膝蓋的動作會覺得僵硬,或者引發前膝部的疼痛感,可是在前膝部壓按卻摸不到明顯的壓痛點,以及膝關節退化常見的彎曲聲響。這類的前下部膝蓋的疼痛與僵硬感,往往在運動之後,或早上起床時最為明顯,另外如上樓梯、爬山、打羽球籃球等,也會使用到股四頭肌或股中間肌等部位的運動也容易產生這類的症狀。在經常使用大腿前側肌肉的運動類型選手,如足球、田徑、籃球、羽球類選手,也常容易有這類的症狀出現。


傳統上對於膝關節本身的治療,如局部的注射、口服葡萄糖胺類藥物等效果並不大,還是得找到正確的引發前膝疼痛的肌肉,是否有肌筋膜疼痛症候群,找出激痛點,予以針刺治療或局部激痛點注射,之後再配合正確的肌肉牽拉運動與強化運動才能有最好的效果。另外,復健科物理治療中的銀錐極電刺激、干擾波等,也有不錯的療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