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動學


人體肌動學-下肢


 


人體的動作名稱:


 


人體共有三個關節面:


1.矢狀面:將身體由前向後切分為左右兩邊的平面,在矢狀面上的動作,稱為屈曲(往前) 與伸直(往後)。


2.額狀面:將身體由左向右切分為前後兩邊的平面,在額狀面上的動作,稱為外展與內收。


3.水平面:將身體橫向切分為上下兩邊的平面,在水平面上的動作,稱為外轉與內轉。


 


********************************************************


 


下肢:共有髖關節、膝關節及踝關節


 


1.髖關節:


由股骨頭和髖臼組成的關節


其他相關解剖構造:髂脊,坐骨粗隆,大轉子


髖關節的動作:


 


a.屈曲:大約135度左右,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前方,主要


 


有腰大肌,髂肌,股直肌


 


a.伸直(伸展):約30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後方,主要


 


有臀大肌,大腿後肌(內側為半腱肌、半膜肌,外側為股二頭肌)


 


b.外展:約45度左右,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外側,主要為臀


 


中肌。


 


b.內收:約0~30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內側,主要為內收長,,大肌等。


 


c.外轉:約45度左右, 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後方深處,為主要為6小條外轉肌群,其中有梨狀肌。


 


c.內轉:45度左右,作此動作的主要肌肉為臀小肌。


 


 


 


2.膝關節:


由股骨和脛骨構成的關節,前方還有一小三角形骨為髕骨。


其他相關解剖構造:脛骨粗隆,膕窩。


膝關節的動作:


主要為屈曲一伸展之動作,旋轉動作為關節韌帶移動,並不討論。


 


a.伸展: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大腿前方,主要是股四頭肌:股直肌、股內側肌、股外側肌及股中間肌。


 


b.屈曲:135, 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大腿後方,主要是大腿後肌(內側為半腱肌、半膜肌,外側為股二頭肌)


 


注意:單關節肌與雙關節肌股四頭肌中的股直肌為跨兩個關節的肌肉,可作髖關節屈曲與膝關節的伸展;


     其他三頭則為單關節肌,僅可作膝關節的伸展。


大腿後肌中的半腱肌、半膜肌及股二頭肌之長頭肌則跨越髖及膝關節,可做髖伸展及膝屈曲的動作;而股二頭肌之短頭肌則為單關節肌,僅可作膝關節的屈曲。


 


 


 


3.踝關節:


由脛骨距骨及跟骨構成,


其他相關解剖構造:外踝及內踝,脛骨脊。


踝關節的動作:


 


a.背曲:約30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前方,主要是脛前肌。


 


a.蹠曲:約45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後方,主要是腓腸肌,比目魚肌(兩者相連形成阿基里斯腱附著到跟骨上)


 


b.內翻:約35, 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內後側,主要是脛後肌,脛前肌也可輔助部分動作。一般所稱腳踝扭傷即是內翻動作過大受傷導致。


 


b.外翻:約15度,作此動作的肌肉位於關節外側,主要是腓骨長,短肌。


 


下肢一般的動作多為結合多關節(即髖、膝、踝)共同進行的動作,並非單一關節單獨動作的結果,因此各關節間需高度協調,肌肉也需配合需要執行其單關節肌或多關節肌之功能,如此才能有效率的執行各動作。


 


課程內容:介紹人體動作時肌肉骨骼系統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包括關節動作的形成動作時肌肉間的交互作用,並藉此推演病變或傷害發生時可能的變化。本課共計五大單元,包括動作學概念、上肢關節、下肢關節、軀幹、肌動學的運用等。學習模式採用課堂教學及課前線上學習共同進行。.........................................................................................


教學目標:學生在修習本課程後,應能


1. 了解人體主要關節的種類、構造、與所產生的動作


2. 熟悉參與人體主要動作的肌群之走向作用神經控制等


3. 闡述人體動作中不同的合動肌群、拮抗肌群、以及協同肌群的交互作用


4. 認識正常的站姿與步態及相關肌群作用,並能分辨常見的不正常站姿與步態


...............................................................................................


什麼是肌動學?


 


它就是肌肉的能量學、動力學,也就是肌肉之生物力學。包括有:肌肉的特性、肌肉與骨骼之間的起止點以及支配肌肉的神經、血管之解剖生理學。


人體的活動,必須依靠著→神經和體液內分泌之兩大系統來自我調節身體之內、外環境的平衡。神經的調節是迅速的,效應快,時間短暫;而內分泌則是緩慢的,時間長,效應持久。神經與內分泌之間彼此是互為牽連,互為協調的,其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神經作用:可區分為運動與感覺;尤其是感覺,可修正運動,故而感覺障礙,必須優先修復感覺;而感覺又有淺感覺(皮膚之觸、溫、痛覺)和深感覺(精細、振動、位置紋理、肌肉、關節)等。


肩關節之肌動學


一、肩關節有七個脆弱關節結構


它們是整體性的,其一病變,即可涉及若干個環節;它可區分為兩大類:


 真骨性關節:盂肱關節(五十肩關節)、胸鎖關節、肩鎖關節。


 功能性關節:三角肌關節、肱二頭肌結節關節、肩胛肋壁關節、肩峰下弧隧道關節。


二、維持肩關節穩定的結構


 肩盂窩口面朝上仰,傾斜五度角。


 盂唇環增固深厚度。


 固有穩定韌帶緊張性。


 肩腱袖口(具有韌帶和肌肉之雙重功能)。


 肩部之關節囊(共四個)。


三、肩關節之神經支配


臂叢神經由~之脊神經,經過鎖骨下、腋窩,支配肩關節上肢之的運動與感覺。


四、肩之最脆弱的著力處


即當肩外展九十度且又外旋九十度時,最易受傷。


五、受傷原因


 內傷:慢性病(如糖尿病、痛風、高血脂等)、貧血等。


 外傷:重複不斷的勞動、運動;不良姿勢;接受暴力。


六、影響肩關節之肌群


共有二十二塊肌肉:


 以軀體掌控肩帶骨(鎖骨與肩胛骨),而達到基底穩定之大本營的肌群(共有十一塊)。


 以軀體直接掌控上肢之肌群(共有兩塊)。


 藉由肩帶骨基座掌控上肢的肌群(共有九塊)。


(本文作者為《最新軟組織解剖疼痛診斷治療學》作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