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緒言

、台灣、休閒、水難、使命感:


台灣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學昌明,機器、資訊、電腦......等高科技取代人力,使國人生活更富裕也更有時間從事休閒活動,然而:在多采多姿的各種休閒活動中,少了與水有關的遊樂設施或活動卻難以盡興,因此;水上活動的瀕繁也增多了水難事件的案例,更增添了深為水上救生的工作者使命感。

 


二、「失溫」研究的重要性:


台灣地處於亞熱帶,海面年平均溫度二十五度,夏天則更高一些,雖此;長時間的浸泡加上風吹與夜晚仍是危險,潛水者在深潛活動「失溫」的威脅也存在。冬季海水溫度則為十五|二十度之間,在眾多水難案例中的冬季落水,有些不免是因為「失溫」而死亡的,但國內卻鮮有對於落水者「失溫」之相關研究。落水者的「失溫」徵狀常讓急救者當成一般的CPR來急救,殊不知「失溫」患者之黃金時間也許可以較長而得救,所以筆者認為研究落水者「失溫」的重要性。因此提筆撰寫本文以供參考。

 


三、寒冬的台灣水域:


今年台灣特別冷,尤其從冬至開始,為期一個多禮拜的寒流,實在冷得讓人難以忍受。這幾天南部最低溫度為九|十度,中部地區七|八度,北部也降到六|七度,嘉南平原更是下降到四|五度,多處魚塭的魚也被凍斃。在沿海或海上除了海風、海浪強大之外,並無陸地上的建築物及被植作物保溫,海上溫度更是奇冷無比。若不小心落水,無論發生在陸地上的溪流或湖塘或不小心落海,造成「失溫」的問題,將對生命構成重大的威脅。

貳、研究動機

   
在寒冷季節中,每當茶餘飯後用冰冷的自來水洗手就想到,,若是全身浸泡在這樣低溫時會是如何?在冬天失足落水而長時間無法上岸,對人體影響又是如何?筆者從事水上救生工作25年仍想要深入瞭解,適逢近於國立台灣體育學院研究所攻讀碩士學位,正是研究運動生理學方面的領域,對於「低體溫」是有興趣之方向。為此;更激起研究探討「失溫」相關學理的強烈動機,期能對於應用在水上救生工作方面可盡薄微之力。

參、本文
 


一、水難事件日益瀕繁:


由於地球增溫及溫室效應及生態的不平衡,全球氣候變化的劇變,加速大洪水時代的來臨。再則;國人在週休二入以後,閒暇時間增多,摧化了台灣休閒時代的全面來臨,海上或水域的休閒或商業活動更熱絡進行。因颱風、水災造成的水難或因水上休閒或潛水活動甚至水域的商業活動‧‧‧‧‧‧等造成落水、落海之案例不斷,因此「失溫」而喪失寶貴生命的事件也有增加的趨勢。

二、案例:


案例一:


2001818日上午在綠島海域潛水失蹤的四位遊客,在海上漂流一天一夜後,19日下午一時二十分在台東縣三仙台外海,被一艘經過的砂石船救起,其中女潛水客詹琇貞因失溫,經緊急請求海鷗直升機送往花蓮慈濟醫院急救仍告不治。(陳正正、游繡華、張存薇/綜合報導90.08.20自由時報)


案例二:


20011114日一架編號2058號幻象2000戰鬥機,於新竹外海失事落海,其中一飛官失蹤,另一位獲救的飛行官張健翔,由於落海時間太久導致嚴重「失溫」,雖然國軍新竹醫院全力強救,院方於下午五時四十分宣告不治。(蔡彰盛2001.11.15自由時報P5


由上述案例顯示:落海或落水將造成「失溫」的嚴重後果,人體長時間浸曝於水中對生命更構成重大的威脅。


 


三、失溫的定義及原因:


「失溫」又稱「低體溫」、「體溫過低」係指患者之核心體溫低於三十五度。一般「失溫」是由於外傷、冷水浸泡或長時間暴露於低溫的環境中。一般而言,嬰兒和老年人或病人較易產生「失溫」的狀況,因為:嬰兒比成年人產熱少,體表大,使散熱快,所以容易「失溫」。而老年人卻因為體內代謝率較低,所以老年人也容易「失溫」。生病發燒或喝酒的人,因散熱快「失溫」也較容易發生。然而;生病發熱或喝酒的人,若再下水游泳,發生「失溫」的速度也會加劇。

 


四、保溫的原理:


人是恆溫的動物,藉由身體對於食物的代謝作用來產生熱量,以維持適當的體溫及活動能力,大部分產熱的代謝作用發生於肌肉及肝臟。體溫的保持則藉由身體皮膚表面薄薄的暖空氣層來達成。低溫、風、雨、水‧‧‧都會帶走這空氣層的熱量造成體溫下降,如果身體無法產生足夠的熱量來抵抗,體溫的持續下降則可能導致「失溫」或冰溫下的凍傷之慮。


反之在高溫、悶熱或活動過度之情形下,體內所產生的熱量如果散出不良,則可能導致體溫過高造成中熱衰竭、中暑‧‧‧‧‧‧等熱病。這和「失溫」依樣會造成致命的傷害。要保持舒適的體溫最佳辦法就是一一穿著適當而乾爽的衣服。

五、水的散熱:


在陸上水氣蒸發是體熱散出的主因,當人體淋濕及大量流汗造成衣服潮濕的情況下或落水,水會把衣服上的較暖溫層排擠掉,流散更多的熱量漸至「失溫」將威脅生命,穿著濕衣服比在乾燥衣服而「失溫」之速度快25倍,若風吹會發生「風寒效應」,風速達9sec/m時則體感溫度為零度。,另外;水中的導熱系數比靜空氣大32倍,所以:一樣溫度時,在水中將比靜空氣中的「失溫」速度快三十五度,這個問題值得重視。

六、失溫之生理反應:


正常人體體溫為三十六點九度(世人簡稱三十七度)加負零點五度,體溫過高或過低即為異常,異常的體溫將對生命構成威脅。


「體溫過低」也稱為「失溫」,係指身體內部的溫度降低。人體失溫不到三度就會有危險;在一般狀況下,手和腳的溫度下降二十多度仍然能夠生存,然而手腳和臉部凸出之部份,長時間受到冷冰而「失溫」者,在冰溫下可能因此凍傷,其重症者會潰爛、麻痺,輕症者由於麻木影響了正常的知覺,其只是皮肉之痛苦而已。但若身體中心(軀幹部位)內部溫度降低少許可能就會致死。


寒冷時,全身會處於備戰狀態,除了骨骼肌不斷以顫抖方式的「動」來發熱之外,其他自然發生的保護作用,如:皮下血管收縮,使熱血減少流至身體表面,減少熱量散失。

七、「失溫」之生化現象:


根據醫學報告顯示,體溫影響氧氣調節與酸鹼平衡,「失溫」初期會有「過度呼吸」現象,溫度持續持續下降則因呼吸抑制而產生缺氧及CO2的囤積,血液中含氧量檢查則呈呼吸性與代謝性酸血症合併情形,其來自呼吸過緩、CO2的囤積,使肝血液循環不良,造成有機酸肝代謝的降低,致週邊及骨骼肌血流量不足,因顫抖而造成乳酸堆積指數升高。低溫同時影響所有器官功能,它抑制ADH的作用與降低腎小管的功能,致使尿液增加及水分喪失,血液容積也因脫水與脾臟收縮之關係而上升。

八、不同「失溫」程度之生理徵狀:


另有一說:人體處於十度以下時皮下血管擴大,而使血液流動到變冷的皮膚組織中,此現象稱之低溫血管擴張,而體外的冷水又不斷奪取人體熱量,因而會使體內溫度隨之降低。然而,人體的熱量被水溫吸收到某一種程度時,便會產生「失溫」狀態而引起顫抖現象來增加體內溫度。持續發生此現象未獲改善時,人體便會因「失溫」而導致休克,甚至死亡。


依據美國高山救難協會研究發現,人體體內溫度下降之徵候如下:


三十五點五度時:身體開始顫抖|此顫抖乃正常之反應,其為藉由骨骼不斷收縮的顫抖現象來產生「熱」,以補償所散失之熱,不過;這樣會消耗體力及熱量(K/cal)。若在持續下降,顫抖就越厲害,此時頭腦就越遲鈍。


三十五度時:體溫若下降至三十五度時會失溫、造成昏迷現象。手、腳遲鈍得近乎麻木,使兩手無法拉開小刀子。三十五度以下時,熱量調節系統就有被破壞的趨勢,即己進入失溫狀態,其症狀有:感覺寒冷、皮膚蒼白、四肢冰冷、嘴唇發紫、眼框發黑、劇烈而無法控制的顫抖、言語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應遲鈍、性情改變或失去理性(如:脾氣暴躁‧‧‧等)、脈搏減緩(嚴重者心跳極慢)、呼吸細微、失去意識‧‧‧等,患者一但進入失溫狀況,可能在數小時之內死亡。


三十四點五度時:整個生理組織系統,自動排出CO2和乳酸並釋放出血醣和少量之腎上腺素。此時頭腦麻木,失去知覺,身體更加顫抖和震動。若不及時設法救護,可能在顫抖12小時,即有死亡的危險。


三十二點二度時:肌肉和神經系統功能越差,肌肉僵硬無法走路。


三十度時:瞳孔放大反射遲鈍‧‧‧等。在血液動力學上,三十度時造成脈搏、血壓、週邊血管的阻力、中心靜脈壓與心輸出量的增加。小於三十度則產生脈搏過緩、心律不整、低血壓與心輸出量低下。


二十八度時:心室顫抖、心跳停止造成死亡。在臨床上「失溫」患者80%在心電圖V3V4可以很明顯的看見OsbornwaveJ Wave)。


二十七度時:當人體深層體溫下降到二十七度以下時,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臟會失去功能。另外;胰島素的分泌與血糖利用受到低溫的影響,使患者呈現高血醣之情形。


二十五度時:當人體深層體溫若下降至二十五度時生命會有立即的危險。


「失溫」的速度變化視個人體力消耗程度或身體組成(體質|體脂肪與骨骼肌之比例)或當時身體狀況(是否生病或飢餓)而異,一搬來說:體力消耗多者「失溫」速度較體力消耗少者快。瘦者「失溫」速度比胖者快。生病者「失溫」速度比健康者快。

九、人體曝露於不同水溫影響生命現象時間參考表:
 




































        



低溫現象或無意識之時間



         



零度以下



低於15分鐘



低於1545分鐘



零|四點四度



1530分鐘



3090分鐘



四點四度|十點零度



3060分鐘



13小時



十點零|十五點五度



12小時



16小時



十五點五度|二十一點一度



27小時



240小時



二十一點一度|二十六點六度



212小時



3小時|未知



二十六點六度以上



未知



未知




十、「失溫」之處理:


1.  選擇無風而較溫暖乾爽之環境。


2.  依照C.P.R急救要領施行。


3.  脫掉潮濕冰冷之衣物並以乾衣物覆蓋保暖。


4.  可給予熱水袋或救者之體溫傳導,以防體溫再下降。


5.  增加患者體溫|沖泡熱水澡後再穿足夠衣物。(無熱水可生火烤熱)


6.  讓患者喝適量之熱飲,如:可可茶、糖汁、薑母茶、溫開水‧‧‧‧‧‧等。


 


十一、「失溫」之預防:


1.  在較低溫水域活動應穿著防寒衣及救生衣。


2.  從事水上活動,最好隨身攜帶手電筒、哨子‧‧‧等便於發出求救信號。


3.  從事水上活動前應補充足夠熱量(食物)。


4.  將落水而未落水前,迅速打電話或發出各種訊號求救。


5.  落水後勿驚慌少動,將口鼻露出水面維持生命現象等待救援,以避免因水的流動而散熱過快和熱能消耗過快。


6.  若使用直升機吊起時,應先用被毯將患者覆蓋,以免受直升機的強風吹襲而加速「失溫」。


 


肆、參考文獻:


湯銘哲(2001.12.07)生理學的社會觀初探。


豬飼道夫、久松榮一郎(昭和42.09.20)スボツ醫學  体育の科學社。


李國麟(2000.10.04)野外活動學習氣候常識、香港天文台。


陳正王、游繡華、張存薇(民國90.08.20)自由時報


蔡彰盛(民國90.11.15)自由時報P5


ADS潛水教練手冊VOL.2


張國頌(2001.01.03)馬偕醫院。


帆船教室  帆船理論與實務。


吳昭新(2001.12.30)台灣醫藥資訊網頁


        http:/olddoc.tmu.edu.tw/chiaungo/symptom/fever.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rku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